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吉尾寬,《明末流民叛亂與地方社會》

 本書是《汲古叢書》的第27種,由作者在其同名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整理而成。作者首先回顧總結了學界對中國流寇主義、明末流賊、土賊、明末地主社會等研究情況,闡明自己欲從地方社會的角度來研討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具有「流賊」與「土賊」相結合的特點,這一特點從李自成、張獻忠等流民起義具體過程,明政府的鎮壓政策,當時地方社會的發展動態都清晰的表現出來。作者根據這一特點進一步分析唐宋變革以來中國封建社會民眾叛亂共有的兩個特點,即:民從叛亂基本都是流民叛亂與各種形勢的叛亂勢力相結合的結果;逃兵、小販等「游民」階層是民眾叛亂的根源。全書由三大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流民流動活動與組織」。本部分作者設:〈李自成、張獻忠叛亂發展過程與特點〉、〈初期流賊與叛亂的發生-王嘉胤集團〉、〈流賊「奸細」與戰法〉、〈流賊組織與鄉紳-張獻忠集團〉等四章,考察論述了明末流民叛亂。作者認為王嘉胤在陝西府谷縣與山西河裡縣建官署根據地,應看作是明末流寇建立的第一個政權,而王嘉胤吸收當地鄉紳進入隊伍的方法也被張獻忠、李自成改採用,叛亂隊伍通過當地的「奸細」刺探軍情,採購物資,從叛亂隊伍諸多行動上可以清楚看到「流賊」與「土賊」叛亂相結合的二重性。李自成之所以提出「平買平賣」等政治綱領,是因為他認識到了自已活動只有與當地老百姓的活動相結合才能夠長久。

第二部分,「明朝中央對叛亂的平下策略-對楊嗣昌政策為中心考察」。本部作者設〈剿餉策〉、〈地方防衛策〉等兩章,以楊嗣昌「剿餉」政策為中心考察討論了明政府的討賊政策。作者認為明政府的鎮壓政策是針對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所具有的雙重性格而設計的,楊嗣昌在籌劃餉銀,編練鄉兵過程中極力依靠地方鄉紳勢力,但因鄉紳與地方農民的矛盾、崇禎帝對鄉紳的懷疑、東林黨人士的批判等原因,最終政策執行效果大減。相反地方農民背上了過重的派銀,負擔過重,這種「因糧」政策更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第三部分,「地方社會的動向」。本部分作者設〈鄉紳與民眾-安慶府桐城縣「桐變」考察〉、〈當地防衛與土賊-鳳陽府穎州太和縣考察〉、〈王朝交替與鄉紳-山海關之戰的考察〉等三章,考察論述了在流民起義過程中,各地方社會「土賊」的發展動態,進一步闡明明朝的滅亡是在流義起義影響下,各地當地民眾起義與之相互應構成的,明朝統治基礎完全動搖。

最後作者設終章〈明末流民叛亂特點與唐宋變革期以來中國的近代社會〉,對全書內容相等了概括總結。


原文出自「 金剛智的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2381670100sk9r.html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