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徐泓,「明代向上流動再探」演講紀要

此一演講是在何炳棣對於明清社會流動的研究基礎上,重新審視明代階層向上流動的課題。

何炳棣於各領域的研究向來擲地有聲,成一家之言。他在《東方的搖籃:紀元前 5000 年至 1000 年華夏技術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索》(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 一書,以文獻、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證明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以為世界文明源自西亞的一源說。羅友枝 (Evelyn S. Rawski) 教授接任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講,曾以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再觀清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一文,批判何炳棣對滿清王朝「漢化」問題的論斷。何炳棣則發表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捍衛漢化:駁斥羅友枝的《再觀清代》〉),批評羅友枝簡化、曲解自己的觀點。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的研究相當有自信,而且敢於為自己的學術成果辯護。

何炳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作品,當屬《明清社會史論》(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該書大量運用附有三代履歷的明清進士登科錄及會試、鄉試同年齒錄等稀有史料,並透過量化統計,討論明清時期的社會流動,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最全面的一部經典鉅著。

然而近年來,何炳棣對於明清社會流動率的統計遭到挑戰與質疑,較著名的學者有美國的郝若貝 (Robert M. Hartwell)、韓明士 (Robert P. Hymes) 等。他們認為何炳棣不能僅以直系父祖三代家世為據,而應擴大「精英」定義的範圍,如此其中能被視為精英的平民階層在範圍上將縮減,平民階層在科舉上的成功率大幅向下修正。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 亦認為何炳棣對於出身平民的進士之比例估計過高,過分低估中式家族及其婚姻對向上流動力的作用;科舉制度事實上僅是統治階層「再生產」的機制。中國學者沈登苗、錢茂偉則以何炳棣未使用的明代天一閣藏進士題名錄,批評何炳棣的方法與資料。但實際上,何炳棣早就知道有此收藏,惟在其寫作的年代,大陸並不開放這批資料,何炳棣也只能作罷。

如今,隨著大陸各圖書機構的開放,現存的進士登科資料——包含登科錄、會試錄、進士同年錄、進士履歷便覽——比何炳棣當時所掌握的數量多出 59 科,共 140 種,故而可以運用這批新出資料,再次進行明代向上流動的研究。除去漶漫不清、無法使用的兩個科次,此研究共採用 57 個科次,有效樣本增加至 15,528 件,而且均勻分布於明代各個時段,彌補何炳棣於部分朝代資料不全的缺憾。此外,並依何炳棣原本的統計方法重新計算,不但可以驗證何炳棣統計結果的有效性,亦可回應部分論者的質疑與誤解,更全面地呈現明代社會流動的面貌。

此一新的明代向上流動的研究,與何炳棣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將何炳棣未考量的分類因子,如三代履歷中出現的散官、佐雜官、吏職、擁有軍職或家屬受封贈等,重新納入分析,以使統計結果更貼近實況。重新調整後的分類,可歸結為 A 類:三代履歷中未曾出現任何功名、任官與「封贈」;B 類:三代履歷中出現過一個以上的生員資格,「不包含任官與封贈」;C 類:三代履歷中出現過高於生員資格,包含任官(低於三品),「以及與其相應的封贈」;D 類:三代履歷中出現過高於生員資格,包含任官(三品以上),「以及與其相應的封贈、榮譽」。(「」處是此次研究所增加的定義)

經過再次統計發現,A+B 類(平民家庭出身)的比率,從明初的 75.84% 跌至明末時僅剩 45.74%;代表官員家庭出身的 C+D 類,則由明初的 24.16% 至明末時提高為 53.75%;再以明代的平均值來看,平民家庭出身與官員家庭出身的比例是 56.29% 比 43.61%,此證實了何炳棣的論點:寒微人士要爬上科舉的階梯日漸困難。從數據的趨勢來看,此一不利寒微之士的現象,始於明中期弘治年間;而這個趨勢又與明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相暗合。

摘自:「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網站,顏瑞均,〈「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2014 年年會」報導〉,網址:http://mingqing.sinica.edu.tw/Academic_Detail/282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