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楊芳燕,〈明清時期的「國家」與「社會」:摘要介紹山田賢對日本「地域社會論」研究的評述〉

本文乃筆者為「明清研究」網頁英文版所撰之"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Ming-Ch'ing China: Summary of a Critical Survey by Yamada Ken"一文的中文節錄。欲取讀原文,請至該網路英文版的"Activity"下,選擇 "Related Activity"。

過去二十年間,日本學者的明清史研究,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即若干學者所謂的「地域社會論」研究的興起。關於這個新研究取向所涉及的方法論問題,山田賢在1998年發表於《歷史評論》(580號)的一篇文章裡,曾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回顧與反省。這篇文章已由太城佑子譯成中文並發表於《暨南史學》第二號(1999年6月),題名為「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底下筆者將根據太城的譯文,以國家與社會之關係為主軸議題,摘要介紹山田的評述。

一、有沒有所謂「地域社會論」的史學存在?

在「前言」部分(頁41-43),山田首先指出其討論對象──地域社會論研究──的問題性。他提出兩點對於現狀的觀察。第一,就研究者而言,雖然目前已有一群學者的實證研究被視為地域社會論研究,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學者當中,並無一人是自覺地在從事這樣的研究。第二,就評論者而言,評論「地域社會論」研究的學者雖不乏其人,但他們未曾對「地域社會論」的內容給予嚴謹的討論和定義。

面對這樣奇特的現狀,山田並無意要否定「地域社會論」此一概稱的正當性。恰恰相反,他的文旨之一,即是要為此一概稱所指謂的研究取向,提出界定、闡明與評論。他認為,根據對於相關研究的基本預設和目的之總體考察,吾人當可重構地域社會論的「典型」(頁41)。在「前言」的後半部份(頁42-43),山田即做了這樣的重構嘗試。

二、基本預設和目的

根據山田的分析,所謂地域社會論的研究,確實涵攝了一種特定的研究取徑。概括言之,這種研究取徑具有兩個基本預設。第一,該取徑把「地域社會」、「地方社會」、或者「在地社會」當做歷史分析的焦點與基本單位。這樣的單位,被認為是地域社會的個體成員反覆互動、並形成一套特定人際關係網絡的「場所」。在這個互動的場所裡,「權力、支配、秩序等名稱不一的,讓社會走向一個整體社會的統合磁力(或者是基於一種對抗動機產生的反統合的抵抗)都在這裡起著作用。」(頁42)第二,地域社會論所涵攝的研究取徑並不將上述的「場所」限制在具體的特定歷史空間內,而是把它當做一個「從內部發展、柔軟可變的框架」,亦即:由地域社會內部的「人際關係的網絡及共同的認知體系」(頁42)所激衍出來的框架。既然地域社會是由這樣的框架所界定,那麼,所謂「地域社會」便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實體。

山田認為,這些預設本身並未直接導出一套明確或特定的方法論,而只是揭示了地域社會論研究的一般性目的,亦即:「注重多種個體反覆離合的『場所』=局部。發現其『場所』上共有的規律,然後再討論從這樣的基層乃至底層,作為強求普遍主義的結果而統合起來的整個『中國』世界。」(頁42)

 三、國家與社會之關係:從森正夫到寺田浩明

在正文的部分(頁43-53),山田分別討論了森正夫、岸本美緒、寺田浩明等人的主要論旨。他的討論主要是扣緊一項一般性的觀察而展開的。亦即:雖然,這些學者所預設的「傳統中國」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與開放,競爭很多且不穩定」(頁54)的社群形象,不過,他們共同的研究關懷,乃在於探討傳統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如何互相整合,進而形成一個「全體秩序」。換言之,他們的問題意識乃在於全體秩序的形成機制及其場所。山田指出,這個問題意識的形成,可追溯至森正夫於1981年在中川津中國史研討會所發表的基調報告(頁43-44)。山田並且指出,森當時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意識,和他所意圖「克服」的中國史研究領域的兩項「負面」遺產,息息相關(頁47-48)。

依山田之見,戰後的中國史學還殘留著對中國的兩種負面認識尚待克服。這兩種認識──即「國家、社會二元論」與「家族國家觀」──長久以來即支配了該研究領域中,將傳統中國視為「落後」國家的成見。根據國家、社會二元論的說法,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分別形成獨特的世界,一直沒有互相交涉。」最極端的論證是,「在地社會以『家族主義』緊密地統合,像『小國家』那樣割據各地,而遠在九霄雲外的國家只好關心徵收租稅,偶爾對社會反復進行暴力性的幹預。」(頁47)另一方面,家族國家觀則根據傳統中國沒有「公」、「私」之分的前提,把王朝國家看做是「本於在地社會的原則『家族主義』的擴張延伸上而成立的。」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把家族主義當作是一個貫穿國家與社會兩領域的組織原則。不過,當人們質疑巨大的國家統合原理是否真的可自家族的私人原則導出,支持家族國家觀的學者不免紛紛要向二元論靠攏。例如,清水盛光就認為,在家族主義的原則之下,國家與社會分別是依循「尊尊」與「親親」的次原則,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運作。(頁48)

根據山田,1981年森提出他的地域社會論時意圖對抗的,即是上述這兩種說法所共有的二元論。相對於二元分立的議論,森提出了「全體秩序」的「有機整合」議題。

為了襯顯出森的觀點的特色,山田把它與日本近世史的地域社會論,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頁45-46)。山田指出,日本史地域社會論的核心議題是「國家的對抗動機」,或說是「不受全面國家支配的『地域』自律性」(頁46)。就此議題的開展而言,學者們關心的焦點,在於「在一定的權力關係下從下層而來的共同性」(頁45)。這個「下層共通性」,指的就是「地域社會」(頁46)。換言之,學者們意圖探討的是:地域社會如何對抗國家的全面支配,而形成一套具有「自律性」的社會秩序。(根據山田,他們在做這樣的探討時,同時假設:國家支配的推展,若得不到地域社會的支援,便無法紮根。)相對於此,在森正夫的地域社會論裡,我們完全看不到對於地域的自律性與抗爭的議論。恰恰相反,他強調的議題是:國家與社會如何有機地整合而形成一個全體秩序。以這個議題為中心關懷,森提出兩個問題,做為他對上述的「國家、社會二元論」與「家族國家觀」的回應。第一,「各個地域社會如何互相連接而形成大社會」?(頁48)第二,「在地社會的『私』關係『透過怎樣的媒介』收斂為國家的『公』」?(頁49)

根據山田的分析,儘管森對整合議題有明確的強調,不過,他對地域社會研究的構想,卻潛藏著一個根本的含混性。森對地域社會研究的目的,的確有清楚的交代(頁43-44),但當他為解釋社會秩序之形成與維持的機制,而提出一套「領導類型論」時,概念上的含混問題便出現了。

森認為,社會秩序的形成與維持的關鍵,在於「一個場所上領導者的領導,特別是其知識、道德方面的領導」。他回顧過去的中國史研究(特別是關於明末清初的研究),觀察它們如何設定「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即森所認知的「地域社會」),以及它們如何描述地域社會的領導情況,從而概括出四種領導類型:家族、同族基軸論,地主(大土地所有者)領導型地域社會論,士大夫領導型地域社會論,以及國家基軸論(頁44)。無庸置疑,這四種類型是森根據他自己的問題意識(即「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而提出的理念型建構。山田認為,森的問題,就出在這樣的建構所意涵的對地域社會的界定。

在山田看來,關鍵問題在於:理論上,森假定「國家」是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之形成的可能單位之一。這樣的假定,背後有一個重要意涵,即:中國的王朝國家自身構成一個地域社會。事實上,森自己也意識到這個意涵,以及它所牽涉的理論困境(頁46)。不過,他仍認為,為了打破二元論的說法,「包含『畢竟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就是國家』這樣認識的國家基軸論,還是一種必然的理論上歸結。」(頁47)換言之,森認為,在傳統中國,「國家」即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亦即是一個地域社會。

森這樣的觀點,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方法論上的國家主義」(methodological statism)。這種國家主義的兩個特點是:它不僅沒有在分析概念上對國家與社會作清晰的區隔,而且傾向於略過社會中、與國家抗衡的種種勢力所涉及的理論性問題。山田對森的批評,集中在第二點上。他認為,雖然森的地域社會論立意要超脫二元論的舊框架,但由於它忽略了地域社會的自律性,因此和日本史的地域社會論(注重由下層而來的對抗)比較起來,反倒成了「一種奇妙而退化的東西。」(頁46)總而言之,山田對森的根本質疑有二:(1)國家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個地域社會的看法?(2)「是否不把國家本身設定為『地域社會』,就不能克服國家、社會二元論以及國家家族觀?」(頁49)

「如何克服二元論」這個問題,不僅是森在構想地域社會論時的一個起點,並且還繼續形塑了其後繼者的相關論述(頁49-53)。以岸本美緒為例,她認為二元論只描述了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社會之關係的表像,但並未展現或解釋此表像背後的歷史真實。與森比較起來,岸本在分析概念上,的確對國家與社會作了清晰的區隔;不過,她認為國家/社會二元分立並不存在於傳統中國的看法,倒是與森的基本立場無異。

山田指出,岸本的基本論證是: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一種「同型功能」的關係。國家與社會雖有單位大小之別,但它們並非兩個各具不同功能的實體,而是具有「相同的秩序認識與維持秩序功能」的一體之兩面。(頁49-50)正因為它們具有同型功能,所以才顯現出二元論所(正確地)描述的沒有互動的(分離)表像。換言之,岸本認為「二元論是『從地方社會之沒有國家也會成立,看起來有自主性的表像』而衍生的。」(頁50)山田進一步指出,如果岸本的說法可以成立,那麼,「如何克服二元論」這個問題,便只是「我們的視角所造成的幻影」(頁50)而已。

岸本的同型功能說,在寺田浩明對明清社會的「約」的研究裡,有相當清楚的呼應與應證。根據寺田,「約」有兩個意涵:(1)在「『倡導』一定命題的主體下,『唱和』這個命題的人們聚集而形成」的一種「規範的共有」的狀態;(2)「實現共有規範技法」。(頁51)究竟這種「規範共有」的狀態,在明清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對此問題,寺田的基本看法是:巨碩一統的、統合的「約」的狀態,是在對「人心既有的齊心」的信念基礎上,從一個「流動而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一體性」。

寺田認為,明清的「約」,並不是握有權力的人刻意創造出來的一套社會規範,也不是他們從上到下、用強制力經營出來的一種宰製狀態。「約」的成立,的確需要一些社會規範的「倡導者」,但主觀上與客觀上,這些倡導者都不是社會規範的發明者;不過,他們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可以掌握並闡明「人心既有的齊心」。同時,這樣先在的「齊心」則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社會規範的正當性之來源。(頁51-52)另外,寺田還指出,正如「約」可以在明清社會、政治秩序的諸多層次上運作,社會規範(或說「齊心」)的倡導者也見於諸多層次上。例如,當「約」的運作成為整個明朝(或清朝)中國的整合機制時,王朝國家與皇帝便是「齊心」的倡導者或代表者。當「約」在地方社會裡運作時,「齊心」的倡導者則是官僚與地方社會的領導階層。(頁52)兩種情況中,「約」所造成的整合,都是本於人們對「人心既有的齊心」的信念。

山田指出,就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而言,寺田的論證事實上包含了兩種想像的可能。如果焦點是放在地方社會,則我們可以設想一種「極端完整『封建化』的地方社會與專制國家並立存在」的情況;如果焦點是放在國家,則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國家整體支配」的情況。在寺田的分析框架之下,這兩種設想都是可行的。不過,根據山田,既然寺田認為整合狀態的理論性前提是「齊心」(或說人們對「人心既有的齊心」的信念),那麼,他有可能辯稱:追問誰是整合狀態的最終代表者是無意義的舉措。如果這樣的推論可以成立,那麼,山田認為,寺田的假設(即「齊心」說)就與岸本的「同型功能」說相當接近。(頁52-53)

四、未來的研究議題

在「結論」部分(頁53-57),山田首先扼要地總論了他對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瞭解。在他看來,「秩序形成的場所」一直是森正夫以降的學者們的核心問題意識。這些學者所預設的傳統中國社會形象,「似乎像一個坩堝,高度流動與開放,競爭很多且不穩定」(頁54)。不過,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他們認為,地域社會論的研究目的乃在於重構整體秩序形成的場所,亦即:「應該先解讀這些看似零亂的無數『個體』在怎樣的共有『規律』下活動,釐清在研究對象的『場所』上有怎樣的『規律』體系(就是說,復原怎樣的『秩序認識』存在),進而從基層依序地重建這種『秩序認識』怎樣連續到全體秩序。」(頁54)

其次,山田提出了三方面的議題,認為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第一,地方領導權之形成的非制度性機制。在這方面,山田認為,岸本的明清鄉紳研究實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看來,岸本的特殊貢獻即在於她對地方領導權之形成的文化與象徵性機制──相對於制度性機制──的探討。她的研究顯示,在傳統中國,特別是秩序解體的時期(如明末),領導身份或地位的獲得,並不能自固定的制度性機制取得充分的保證。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意追求地方威信(即領導權)的人士,必須透過種種的文化與象徵性機制──例如服裝、舉止、交換名片等等──向人們賺取對其威信的「投資」。山田認為,岸本這樣的研究取徑,開啟了提問新議題的契機。好比說,他問道:「在一個『地域』裡,人們面對的顏色、形狀、身體動作等因素,透過怎樣的共同符碼成為他們交換的東西?」(頁55)

第二,國家與社會之關係。在這方面,山田主要的關懷是如何驗證岸本的「同型功能」說。他認為,要檢驗岸本的論證是否可以成立,最佳的途徑,當是探討危機時代──如明末清初時期──地域社會的秩序重整功能。他指出,如果社會與國家真具有岸本所說的「同型功能」,那麼,以明末的危機時代為實例,吾人依理當可而把地域社會所裝載的秩序,看作是面臨崩潰的全體秩序的「雛型」或「原型」。其次,吾人按理當可觀察到,此時「裝載著應有原型的『地域』,日後必會開始自我增生,其全體秩序的表像將恢復原狀。」(頁56)山田進一步指出,如果岸本的論證可以成立,那麼,追問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場所究竟是「地域」還是「國家」,便成了無意義的舉措。

第三,做為「再生產容器」的「地域」之形成的物質性或制度性機制。山田指出,由於過去
學者們的核心問題意識是秩序形成的場所,他們因而偏向於探討地域社會的文化再生產活動,也廁重於分析這些活動所涉的文化機制。他認為,未來學者當另闢研究方向,探討地域社會的物質上或制度上的再生產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涉的相關機制。舉例而言,學者或許可以追問:傳統中國社會的各種統合單位──如村、市場圈、縣、省──的形成,究竟預設了怎樣的物質上的保證與制度性的框架?(頁57)

本文轉自:http://tianxiangjiang.bokee.com/5866491.html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